微信 智慧舞鋼 智能問答 無障礙瀏覽 繁體版
本網站已支持IPV6
文號 索引號 00wgs-00000-2022-00013 關鍵詞 有效性
主題分類 市政府文件 體裁分類 服務對象
文號
索引號00wgs-00000-2022-00013
關鍵詞
主題分類市政府文件
體裁分類
服務對象
有效性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市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 政策 - 其他文件 - 市政府文件

關于印發舞鋼市加快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2-09-15 來源: 瀏覽次數:

關于印發舞鋼市加快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現將《舞鋼市加快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2022831    


 

舞鋼市加快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

   

為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強筋壯骨、做大做強,強力構建以特色種植、生態養殖、綠色食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促進鄉村產業快速發展。根據《平頂山市加快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平政〔2022〕13號)有關要求以及《舞鋼市鄉村產業振興五年行動計劃》總體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三產融合為主線,以龍頭引培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突破,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產業振興為總體目標,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圍繞糧食、肉鴿、白茶等產業,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行動。按照平頂山市“一縣一業”工作要求,突出肉鴿、白茶等特色農業,叫響鋼城農字品牌。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平臺助推的基本思路,統籌謀劃,協同推進,著力推動我市農業產業化水平全面提升,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

2025年,全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l展“三化”支撐的生產格局初步形成,三產融合、三鏈同構的產業體系初步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三方”聯動的經營模式有效推廣,肉鴿、白茶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初步叫響,農業產業化主要指標趕上或超過平頂山市平均水平。

三、工作重點

(一)突出“一縣一業”,著力構建優勢特色產業四梁八柱。

1.明晰縣域主導產業培育方向。立足自身優勢,按照發展有基礎、市場有潛力、技術有支撐、政策有扶持的“四有”原則,科學論證,精心定位,務實選擇1個優勢特色產業作為縣域主導產業的培育方向,制定專項規劃,強化推進措施,落實專班責任,力爭用3-5年時間,在我市打造1個年產值不低于10億元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2.打造縣域主導產業發展載體。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培育,按照產業集群、龍頭集中、技術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的要求,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打造區域主導產業發展載體,加快形成“一鄉一園”“跨鄉成帶”“集群成鏈”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強力構建良種繁育、技術支撐、標準化規?;N養、倉儲加工、冷鏈物流、電子商務、品牌營銷等相對完備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積極推動全市優勢特色產業由“小而散”向“大而強”轉變,由“多點多極”向“一干多支”轉變,逐步叫響天成肉鴿、千寶白茶、金菇菌業等涉農品牌,努力將優勢特色轉化為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到2025年,創建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創建省級農業產業強鎮2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個;農民人均特色產業增收力爭達到5000元以上。

(二)突出三產融合,著力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強筋壯骨。

持續強化“大抓產業、抓大產業”的發展導向,始終秉持“借勢發展,借勢超車的發展意識,樹牢項目為王理念,積極順應農業產業化發展內在需求,找準契合點,尋求突破點,全力做好三產融合文章,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逐步實現三鏈同構,不斷提高縣域主導產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1.提升種養水平。依托天成鴿業、東超養殖園、鴻發禽業等龍頭企業,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壯大現代畜牧業;穩定并壯大我市生豬養殖產業,提高生豬養殖規?;?、標準化水平,推廣“百畝千頭生態示范方”生豬養殖模式、“蛋白?!别B殖新技術,大力推廣種養結合生產模式,2025年實現生豬出欄量達50萬頭以上,鞏固我市“生豬調出大縣”地位;依托鴿業現代農業產業園,輻射帶動全市各鄉鎮(街道)建設適度規模養殖場,打造“規模領先、品質優秀、品牌響亮、核心掌控、鏈條健全、三產融合”的“中國鴿都”,到2025年年繁育推廣種鴿120萬對,存欄種鴿150萬對,年出欄乳鴿3100萬只,鴿蛋2000萬枚以上,鴿精深加工產品產值達5億元以上,鴿產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以上;依托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設,打造種禽科技示范園,發展種雞規模養殖場,到2025年,種雞養殖30萬套,孵化優質雞苗3000萬羽,產值3億元。

圍繞“白茶、食用菌、優質林果、道地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加快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做優本土品牌。以廟街鄉為中心,建設白茶生產基地;以楊莊、廟街鄉為重點,著力延展食用菌產業鏈條,推動其向規?;?、基地化、差異化轉型,打造現代化菌棒生產基地;以尚店鎮、鐵山街道為重點,建設一批優質桃、梨、葡萄等林果生產基地;以尹集鎮為重點,依托鴻康藥業發展舞貝母等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到2025年,白茶種植面積達1萬畝以上,白茶產量達40萬斤左右,產業產值達4億元;食用菌生產規模達2500萬棒(袋),產值達2億元;優質林果面積達到1萬畝左右,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中藥材生產基地達6000畝左右,產值達3000萬元以上。

2.做精加工文章。各鄉鎮(街道)要緊緊圍繞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依托重點科研院所,切實做好項目謀劃、包裝和實施,務實拓展產業鏈條,提升農畜產品附加值。

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大力發展小麥產業經濟,積極引導扶持糧食加工企業向精深化方向發展,產品向深層次、多樣化延伸,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專用面粉加工能力,強化以優質專用、富硒功能性小麥粉為原料,發展高檔優質營養掛面類、饅頭類等面制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產品供給,滿足細分市場需求。支持面制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打造糧食加工行業龍頭,培育知名品牌。到2025年,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90%以上,主食品工業化率達到25%以上。

3.抓好流通服務。

1)積極配建冷鏈倉儲設施。要圍繞小麥、玉米綠色食品原料,茶葉、中藥材、果蔬菌等作物以及肉鴿、生豬、蛋雞等禽畜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因產制宜,加快建設區域共用型和單一配套型清洗、分選、包裝、冷藏、烘干等倉儲設施,建立覆蓋農產品預冷、存儲、加工、集散等環節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降低農產品損耗率,延長保質期,切實保障農戶收益。鼓勵供銷、郵政快遞和大型商貿物流企業加快在農村地區經營布局,招引培育一批具有較強供應鏈整合能力的農產品流通企業。到2025年,鄉鎮的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實現全覆蓋,規模以上農產品產地倉儲冷鏈物流設施達到2家以上。

2)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持續抓好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引進和培育電子商務平臺類企業,普及應用移動互聯網發展“拇指經濟”,打造電子商務產業生物圈和價值鏈;加大電子商務政策支持力度,開展農特產品網上銷售、運營、完善供應鏈體系,大力推行直播帶貨、網紅打卡等電商新模式,強化網貨開發,暢通農產品配送渠道,延伸產業鏈、暢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推動電商企業與涉農龍頭、專業合作社和農戶融合互動發展,構建主體多元、優勢互補、協同發展、自我循環的電商發展體系,大力實施電商進農村示范工程,積極探索電商發展新路徑,加快電子商務應用進程。到2025年,全市優勢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率要走在平頂山市前列。

3)積極培育新型業態。立足自身優勢,持續拓展和挖掘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農業特有功能,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促進文旅與科技、生態、體育、休閑、養生、創意等深度融合發展,推進姬莊、張莊、人頭山、王大苗、藏平等創建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促進農旅融合。依托國有林場、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大力發展“森林康養+”保健療養、養生養老、食療產業等模式。2025年,打造省級森林康養基地1家以上,全景式溝域休閑經濟示范帶1條以上,研學實踐、科普教育的青少年實訓基地1個以上。

(三)突出龍頭引培,著力打造優勢特色產業硬核支撐

要緊緊圍繞縣域主導產業的規模擴張、延鏈補鏈,持續加大“外引內培”力度,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精深加工水平高、示范帶動作用大、品牌引領優勢明顯的國內知名龍頭企業,為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到2025年,全市新增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0家。

1.創新方式招引龍頭。精心編制“四張圖譜”,列出“四個拜訪”清單,建立“三個信息庫”,分類制定招商方案,務實創新招商模式,通過開展優勢項目推介招商、存量企業以商招商、行業協會搭橋招商、投資平臺助推招商、委托中介合作招商,不斷提升招商引資的針對性、精準性。

2.多策并舉培育龍頭。建立龍頭企業梯次培育壯大機制,實施“育龍計劃”和涉農企業“小升規”行動,選擇3-5家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骨干優勢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因企制宜,分類施策,著力在資金、土地、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傾斜。引導鼓勵重點企業創新經營機制,提升管理水平,以品牌為紐帶,推進資產重組,通過聯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或企業聯盟。

3.引領帶動彰顯龍頭。注重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中的支撐引領和帶動作用,逐步健全完善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村集體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和小農戶為基礎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推行“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模式。鼓勵龍頭企業上聯市場開發生產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產品,下聯合作社帶農戶建設標準化規?;N養基地,有效貫通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分配等各個環節,有力構建三化支撐、三鏈同構、三方互動的產業化發展新體系、新格局。

4.筑牢基礎支撐龍頭。按照“部門管、龍頭帶、個體聯、政策幫”的總體要求,不斷規范提升和辦實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力扶持合作社在良種供應、農機作業、基地建設、收貯冷藏、訂單銷售等服務功能上優化提升,積極引導合作社爭創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大力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鼓勵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戶注冊認證家庭農場,鼓勵扶持家庭農場、種養大戶改善生產條件,推升經營能力,不斷擴大家庭農場基數,使家庭農場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重要力量、龍頭帶動的基礎支撐。到2025年,全市省級以上示范合作社達到20個,市級示范合作社達到20個。全市家庭農場注冊數達到500家。

(四)突出品牌引領,著力筑建優勢特色產業核心地標

堅持將品牌化發展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明確“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定位,堅持優質、安全、綠色導向,按照“政府引導、市場拉動、行業助推、企業支撐、社會參與”的運營思路,圍繞“特”、“精、“優”、“綠”持續發力,以公用品牌培育壯大為龍頭,以綠色有機產品為方向,以產地環境評價、生產標準執行、營養品質考量、質量安全追溯四大體系建設為保障,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自主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為核心的現代農業品牌格局,不斷提升我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1.聚焦安全打造健康綠色品牌。按照“減量化投入、資源化循環、高效化利用、安全化生產”的“四化”要求,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切實強化質量安全風險管控和可追溯管理,積極開展綠色有機食品申報認證,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成果,不斷提升我市綠色農業發展水平。到2025年,全市80%以上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爭創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市“兩品一標”產品認證達到20個。

2.聚焦品質創塑企業自主品牌。各鄉鎮(街道)和市直相關部門要積極引導我市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各類市場主體,切實強化品牌意識,培育企業文化,加強誠信建設,提升產品質量,以品質企業、品質產品、品質服務、品質員工,創建和塑造企業自主品牌,努力打造以品牌價值為核心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引導扶持重點涉農龍頭企業運用市場化手段,推進優勢品牌的有機整合,對同類產品逐步實行商標注冊、廣告宣傳、包裝設計、質量標準“四統一”。完善、規范和強化對農業品牌的推介、評選、推優等活動,建立優化品牌建設與保護機制,鼓勵引導各類涉農市場主體通過品牌注冊、培育、拓展、推介、保護等手段和措施,不斷提升企業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到2025年,全市至少培育1個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大影響力的企業品牌,1個以上馳名商標。

(五)突出科技賦能,著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動力引擎

積極對接國內知名的科研院所,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農技推廣服務平臺和龍頭引進助推平臺,以農業科技創新助力我市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1.搭建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圍繞我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強化內引外聯,加強與國務院參事室國茶專家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中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茶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聯系,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加強基層農技人才引進與培育,提高基層農技隊伍整體水平,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和農業科技人員包村制度,發揮農技人員在農業產業中的科技支撐。爭取在良種繁育、技術研發、食品加工、等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科研成果,在小麥、種鴿、茶、食用菌等特色種養領域取得一批集成性創新成果,“十四五”期間,成功申報省級以上涉農科研項目1項以上。

2.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積極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河南農大、省農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溝通聯系,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為企業和科研機構搭建溝通橋梁,提供農業科技成果的供給、需求、展示、推廣、交易等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服務,進一步促進農業產學研精準對接、深度融合,促進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示范推廣,真正把科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到2025年,引進農業科技新成果1項以上,并在我市得到有效轉化。

3.搭建農技推廣服務平臺。加強基層農技人才引進與培育,提高基層農技隊伍整體水平,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和農業科技人員包村制度,發揮農技人員在農業產業中的科技支撐。以良種繁育、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智慧農業等為重點,加強農技推廣網絡建設,通過舉辦培訓班、觀摩會、開展“一對一”服務等,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同時,積極吸引國家級協會、合作組織在我市注冊或設立分會,定期舉行國家級、省級行業合作交流觀摩活動,及時了解信息、交流技術、整合優勢,為我市區域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提供平臺支撐?!笆奈濉逼陂g,圍繞重點涉農產業、重要環節,每年組織開展大型農技推廣活動不少于1次。

4.搭建龍頭引進助推平臺。在做好科技攻關、成果轉化、農技推廣的同時,切實強化招商意識,通過技術支撐引龍頭、科研成果引龍頭、特色產業引龍頭,發揮科技平臺匯聚的創新優勢,吸引和帶動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在舞鋼辦企創業,延伸完善產業鏈條,推動優勢特色產業規?;l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由市委分管領導為組長,市政府分管市長任副組長,相關市直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舞鋼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市農業農村局,市農業農村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目標制定、政策落實、督導考核等相關工作的統籌協調,定期分析研判我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形勢,集中協調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務實建立統一領導、統籌協調、定期調度、強力推進的工作機制。

(二)強化政策扶持。市財政要多渠道整合和統籌支農資金,切實加大對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集中用于重點涉農產業項目獎補。要探索推行政府平臺助推產業發展運行機制,創新使用專項債券資金,彰顯產業引導基金效應,為重點涉農產業項目簽約落地、建設運營發揮引領撬動作用。要整治盤活鄉村集體建設用地,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最大限度保障重點涉農產業項目用地需求。各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積極主動作為,圍繞項目建設,在立項、環評、稅收等方面落實優惠政策,建立綠色通道,提供便捷服務。

(三)強化金融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涉農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創新金融產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擔保范圍,提高信貸額度。要順應農業產業化發展內在需求,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企業、金融、社會等多元化投入機制,搭建“政、銀、擔、保、投”支農聯動平臺,為龍頭企業發展、重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探索推進農業保險創新,因地制宜擴大保險品種、創新保險模式,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筑牢金融“安全網”。同時,要加強政企合作,鼓勵引導市域工商企業投資農業領域,推動工商資本下鄉,承辦、領辦重點涉農產業項目,打造和組建涉農龍頭企業,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四)強化督導考核。各單位要把涉農產業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制定專項規劃,精繪招商圖譜,組建工作專班,落實分包責任,按照“產業發展項目化、項目推進清單化”要求,全力推進工作落實。對于重大招商項目的洽談推進,相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要堅持大員上陣、親自掛帥出征,確保招商成效和項目落地效率。市督查局要將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情況作為重點督查內容進行定期督查通報。

 

附件:舞鋼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舞鋼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長:孟憲強(市委副書記)

副組長:馬鵬飛(副市長)

 員:田振紅(市政府辦副主任

 輝(市發改委主任)

張輝程(市工信局局長)

胡國剛(市財政局局長)

張書獻(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

劉全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陽(市商務局局長)

唐應學(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

張衛賢(市統計局局長)

 勇(市林業局局長)

袁杭州(市鄉村振興局局長)

張小會(市工信局二級主任科員)

紀偉(市糧食和物資儲備服務中心主任)

国产一级a毛一级a看免费视频